近日,杭州召开合成生物产业高质量发展聚能奋进大会,正式发布杭州市合成生物产业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4-2026)》(以下简称《三年行动计划》)。这也是继去年发布国内首个地级市层面的合成生物专项政策后,杭州发布的又一重磅动作。
根据《三年行动计划》,杭州要实施核心科技突破、平台能级提升、企业梯次培育、产业集群壮大、产业生态优化等五大行动,力争到2026年,全市合成生物制造业总产值达400亿元。让我们一起关注~
杭州市合成生物产业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
(2024-2026)
为加快打造合成生物创新高地,推进合成生物产业高质量发展,根据《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培育发展未来产业的指导意见》和杭州市《支持合成生物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等文件精神,特制定本行动计划。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根据中央、省、市工作部署要求,开展“双新”提能攀登行动,抢抓合成生物未来产业发展契机,实施核心科技突破、平台能级提升、企业梯次培育、产业集群壮大、产业生态优化等五大行动,重点打造“科技创新策源地、转化应用首选地、数智生物先行地、高端人才集聚地,产业发展新高地”,建成全国领先的合成生物标杆城市。
二、发展方向
(一)发展目标。力争到2026年,基本形成“基础理论研究—关键技术突破—创新成果转化—产业化生产”完整链条的创新体系,打造一批国内一流的产业园区,培育引进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领先企业,形成企业集聚、业态完整的合成生物产业集群,实现“1354”总体发展目标。涌现若干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合成生物科研成果,建成1个产业中试基地,3个特色园区,5个国家级创新平台,制造业总产值达400亿元,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
(二)发展方向。做强优势赛道。在现有基因检测、生物药、生物基材料、工业酶制剂等优势赛道基础上,加大重要产品核心技术攻关力度,加快人工智能赋能,推动关键工艺技术革新,带动产业迭代升级,做大做强优势赛道,在国内外合成生物领域占据领先优势。
培育新兴赛道。立足我市已有新兴赛道,聚焦新型疫苗、细胞治疗、核酸药物、医美与化妆品、食品及添加剂、植入性可吸收医械材料、生物农业等细分领域,积极引导产业发展,疏通产业链上下游,强化要素保障,构建产业生态,蓄力发展壮大合成生物新兴领域。
布局未来赛道。依托高校、研究院和科技型企业,围绕基因治疗、未来生物材料、低碳生物制造、新型生物能源、DNA数据存储、生物计算、生物设计智能工具等前沿领域,大力发展前沿技术,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培育新质生产力,积极布局合成生物未来赛道。
三、空间布局
以西湖区为创新策源中心,以钱塘区和萧山区为核心承载区,以余杭区、临平区、拱墅区、滨江区、临安区、建德市等区域为多元协同发展区,形成“一心双核多元”的合成生物产业空间布局。
(一)创新策源中心。“一心”即西湖区创新策源中心。依托浙江省微生物制药技术工程研究中心、国家合成生物技术创新中心杭州研发基地、杭州华大生命科学研究院等高能级创新平台,聚焦基础研究、底层技术开发,提高研究成果转移转化效率。重点布局基因治疗、可降解生物材料、低碳生物制造、DNA数据存储等前沿赛道,以及基因测序、基因合成等优势赛道,打造创新发展先导区。
(二)核心承载区。“双核”即钱塘区、萧山区两个制造核心承载区。充分发挥钱塘区“中国医药港”核心承载区的集聚优势,依托中国科学院杭州医学研究所、浙江工业大学钱塘生物产业研究院等平台,重点布局细胞和基因治疗、疫苗、核酸药物、医药原料、医美与化妆品原料等细分领域。萧山区依托浙江大学杭州国际科创中心、湘湖实验室等平台,重点布局细胞治疗、生物基材料、工业酶制剂、食品及添加剂、生物育种、生物农药等细分领域。钱塘区和萧山区作为合成生物绿色制造核心区域,加大支持力度,致力于打造合成生物产业发展示范区。
(三)协同发展区。“多元”即多个协同发展区。余杭区依托良渚实验室、之江实验室等平台,利用生物医药和数字化产业优势基础,重点布局体外诊断(IVD)、细胞治疗、精准医疗等细分领域。临平区依托浙江大学基础医学创新研究院、中国(浙江)卫生健康研发与转化平台等创新平台,利用IVD产业园区等优势基础,重点布局IVD、重组蛋白及多肽药物等细分领域。拱墅区利用华东合成生物学产业技术研究院和华东医药龙头企业的引领作用,重点布局生物药、生物基材料等细分领域。滨江区利用新一代信息技术IT(DT)与生物技术(BT)领域的优势基础,依托浙江大学滨江研究院等平台,重点布局创新药、数字生物等细分领域,推动BT+IT(DT)融合发展。临安区依托杭州医学院青山湖基地和天目医药港化工集聚区M3工业用地,重点布局医药原料药、高端制剂、生物基材料等细分领域。建德市依托高新技术产业园的M3工业用地优势,重点布局医药原料药、生物农药、可降解材料等细分领域。其他各区根据各自特色,实现互补式、差异化协同发展,共同推进杭州市合成生物产业高质量发展。
四、重点任务
(一)核心科技突破行动。
1.深化前沿创新策源能力。依托浙江大学、西湖大学、浙江工业大学等科研院所,聚焦基因组学、系统生物学、生物信息学、生物工程学等领域,深化基础理论研究。推动生命科学与化学、信息学、材料学、工程学、计算机科学等学科的交叉融合发展。联合高校、科研机构和龙头企业,提前布局可能引发合成生物范式变革的基础研究,建设一批联合实验室、新型研发机构和应用研发推广中心,强化源头创新供给。
2.强化核心技术攻坚能力。在基因技术层面,加快突破更加精准、高效、全面和智能的基因组编辑技术,加速攻克高质量、低成本的大分子DNA组装技术。在底盘细胞层面,推动攻坚全基因组规模定制工程化细胞工厂技术,进一步提升菌种的构建效率和性能。在先进分析技术层面,优先发展多组学技术、单细胞技术、活体成像技术、类器官芯片技术等。支持高校、科研机构和企业承担国家、省前沿生物技术领域重点研发计划专项,每年力争10个项目入选,争取在基因设计、细胞工厂、工艺技术等合成生物领域设立科技专项。
3.提升“卡脖子”破题能力。支持开展多酶催化体系、发酵工艺放大与优化、基于人工智能的发酵过程控制等共性技术的攻关,解决一批“卡脖子”问题。支持大规模生物与化学兼容的绿色提取、分离纯化、修饰聚合等后加工关键技术的开发,实现工艺革新,达到降本、增效、环保的目的。鼓励研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通量、自动化、数字化智能生物反应器、控制器、传感器等高端设备。
4.推进生物智能数实融合。依托杭州人工智能技术优势,促进核酸、蛋白等生物分子“读、写、改”智能科学装置的研发。推进AI赋能自动化细胞工厂高效设计与组建、优良菌种高通量筛选等关键技术,加快数实深度融合。鼓励开发干湿结合的AI生物大模型,提高合成生物领域基础研究效率。支持企业利用本地数字技术优势,打造一批数字化转型示范企业和人工智能应用示范企业。
(二)平台能级提升行动。
5.打造高能级科创平台。积极争创国家级平台,支持分子医学全国重点实验室、基因多组学数字孪生全国重点实验室、手性生物制造国家工程技术中心、清华大学膜生物学全国重点实验室分室、国家合成生物技术创新中心杭州研发基地等建设。支持西湖大学、浙江大学杭州国际科创中心、杭州华大生命科学研究院等科研机构提升原始创新策源能力,建设全省智能低碳生物合成重点实验室、工业生物催化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等省级平台。鼓励在杭创新平台参与打造合成生物领域制造业创新中心。到2026年,建设5个以上国家级平台、10个以上省级平台。
6.建设成果转化应用平台。依托浙江大学、西湖大学等科研院所和新型研发机构建设合成生物概念验证中心,加速科研成果商业价值的评估。加强杭州技术转移转化中心在合成生物领域的服务,加快推进科技成果在杭州就地交易、转化和应用,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深度融合。加强专利供需对接,优化专利供给质量,完善专利开放许可声明信息搜集、集中发布、撮合对接、交易保障等服务,实现产研有效对接。鼓励龙头企业与高校、科研机构等开展产学研合作,协同创新,共建成果转化应用示范基地,推动“杭州核酸药谷”建设。推进合成生物中试基地建设,探索公共服务平台与企业自建平台相结合的模式,共享配套设施,促进更多科技成果加快向现实生产力转化。
7.完善公共服务平台体系。支持浙江大学杭州国际科创中心、湘湖实验室、杭州华大生命科学研究院等机构的公共实验室做大做强,建成高能高效、开放共享型技术研发平台,助力产业降本、提效。鼓励高校、研究机构和科技型企业整合资源,推进标准化基因元件、功能蛋白、底盘细胞生物样本库建设。加快搭建生物制品检验检测实验室和专业分析测试公共实验室,完善分析测试技术服务体系。搭建产业经纪人服务平台,赋能成果转移转化与产业对接,提升资源链接和供需匹配效率。
(三)企业梯次培育行动。
8.提升龙头型企业规模。针对创新能力突出、发展潜力巨大的独角兽企业,为企业科技创新及战略发展提供支持,推动其加快成长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领军企业。支持化工、纺织、消费品等领域龙头企业转型,与合成生物技术结合,提升研发创新能力,丰富产品类型,扩大制造规模,依靠现有产业实力和供销渠道,升级为合成生物产业链“链主”企业。加大对龙头企业的培育力度,充分发挥政府资金杠杆作用,引导社会资本投资龙头企业,支持龙头企业开展产业链并购整合,利用国内外优质资源,开展跨界融合、联合开发、市场推广,打造国际大型企业集团。到2026年,产值达10亿元以上企业不少于10家。
9.促进高成长型企业发展。鼓励高成长型企业在细分领域深耕,支持与高校、科研院所、服务机构的合作,加快新产品研发、试验。加强企业跟踪和监测,引导企业提升规模量产、产品应用以及商业化能力,加速实现研产销一体化、全产业链布局。搭建资源对接平台,推动产业链上下游协同发展,鼓励企业拓展海外市场。到2026年,累计培育单项冠军企业超过3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超过20家。
10.培育初创型企业成长。组织开展专利转化专项行动,完善专利转化运用服务链,鼓励企业从高校、科研机构和医疗卫生机构获取专利,支持创新成果转化落地杭州,孵化新型合成生物企业50家以上,引导企业向专业孵化器、众创空间、“双创”示范基地集聚。支持企业运用知识产权化解融资难题,针对初创型企业精准施策,加快科技成果产业化进程。鼓励创投基金投早、投小、投长期,发挥市天使投资引导基金作用,推动初创企业向创新型中小企业、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梯次升级。到2026年,省级科技型中小企业累计超过150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超过150家,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超过100家。
(四)产业集群壮大行动。
11.聚焦产业项目招大引强。坚持项目为王,全力招引国际知名企业、上市企业、拥有全链条技术及商业化能力的大项目、好项目,支持引进央企及龙头企业设立研发中心、区域总部或产业化基地。绘制产业细分赛道招商图谱,建立目标企业库,精准招引细分领域龙头企业、高端研发机构及产业链上下游核心配套企业。重点招引在传感器、控制器、分离提纯、检测分析等领域掌握核心技术的企业,实现国产替代,孵化隐形冠军。加强与金融机构和投资机构的合作,“投招联动”全链条服务项目落地。引入具有行业影响力的企业3家,招引落地10亿元以上项目10个,1亿元以上项目60个。
12.支持特色产业园区建设。支持西湖区、钱塘区、萧山区等各区、县(市)根据产业基础和发展特色建设合成生物产业园区,吸引企业集聚发展。按照同行业、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入园集聚发展原则,在蒸汽供给、废气与废水处理等生产配套设施上进行统一建设管理,打造“一园一品”,开展园区品牌提升行动,加快培育成为特色园区。在特色园区构建开放的科技基础设施和技术服务体系,强化园内上下游企业配套协作能力,增强产业链粘合度。到2026年,建成3个合成生物产业特色园区。
13.加快应用场景建设。建立应用场景协作中心,搭建专业化、常态化的合成生物技术需求对接平台,鼓励企业发布应用场景需求。聚焦基因与细胞治疗、新型疫苗、可降解材料、工业酶制剂、活性细胞因子等重点赛道,以龙头企业为标杆,联合下端产业应用方共建场景实验室,打造一批示范性强、带动性广的重大应用场景。建设智能创新应用场景展示空间,鼓励场景应用拓展,探索开放特定领域应用场景,举办场景应用创新和对接活动,充分发挥示范引领作用,积极营造合成生物场景应用生态。
(五)产业生态优化行动。
14.加大产业政策支持。增强政策合力,全面落实合成生物、生物医药等产业政策,指导重点区、县(市)制定支持产业发展的配套政策。根据产业发展需要构建全链条的政策支撑体系,支持布局建设“杭州核酸药谷”、中试基地、制造业创新中心等平台。探索建立合成生物行业分类统计体系,定期统计发布合成生物发展相关指标。对特色园区的专项建设发展给予政策支持,促进产业集聚壮大。加快推动合成生物产业园区规划环评,做好规划环评与项目环评联动,推进入园项目环评改革,全面实施《杭州市生物医药实验室级生产及相关产业环评制度改革方案》。
15.强化产业要素保障。依托“3+N”杭州产业基金集群,增强政府产业基金引导带动效应,设立产业专项基金,引导加大“杭州耐心资本”的投入,支持合成生物产业领域重大项目、产业园区、科创平台、转化平台等建设。引导金融机构推出适配的信贷产品,精准开展白名单企业对接,拓宽优质企业融资渠道。统筹优化土地规划,充分利用M3工业用地资源,保障工业用地指标,加快GMP标准厂房建设。加大合成生物领域顶尖科学家、领军人才、工程师、急需紧缺等各类人才的引育力度,建立高端人才智库,培育认定一批卓越工程师,加快发展知识产权运营实务人才队伍,依托人才链优化提升产业链。
16.深化增值服务赋能。充分发挥合成生物工作专班作用,破解产业发展中的堵点痛点难点。指导成立产业联盟,搭建企业、科研机构、投资机构等各方之间的合作桥梁,举办多层次的产业对接活动,打造资源共享、信息互通和合作发展的生态体系。依托产业联盟、知识产权交易平台、专业事务所等,定期普及知识产权申请与保护知识,加强知识产权管理和保护,规范知识产权运作。强化营商环境支撑,优化审评审批,全面提升企业全生命周期管理服务能力,完善“一站式”综合配套服务。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在杭州市促进生物医药产业创新发展领导小组带领下,深入实施链长制工作机制,由合成生物工作专班统筹推进方案实施。市级相关单位根据重点任务的职责分工,加大支持力度。各区、县(市)按照全市统一规划布局,合理分工,联动发展。
(二)推进工作协同。建立健全政府部门、企业、行业组织的协同推进工作机制,强化协同联动,形成工作合力。在国家产业政策突破试点、国家重点项目立项、高能级平台建设等方面,积极争取国家和省级有关部门大力支持,形成局部细分领域的政策和资源优势,推进合成生物产业高质量发展。
(三)完善推进机制。建立工作例会、专题会议、专项督查等工作推进机制,动态掌握产业规模、企业发展、平台建设、人才支撑等方面发展情况。每季度召开工作例会,研究重点任务和重大项目等推进情况,每半年召开一次专题会议,协调解决产业发展中的重要问题。
本行动计划自发布之日起实施。
来源:杭州市促进生物医药产业创新发展领导小组办公室、杭州经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