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加入收藏 加入我们 网站地图
 
公告: ||欢迎光临长春资本集团网站!||http://www.ccgt.com.cn/news.asp?pageclass=1&id=3338
 
 
 
 
 
 
 
 
 
首页 > 资讯中心 >  参考资讯
 
 
 
资讯中心
公司动态 <<
图片新闻 <<
投资动态 <<
参考资讯 <<
媒体报道 <<
发展历程 <<
  2004年
 
  2005年
 
  2006年
 
  2007年
 
  2008年
 
  2009年
 
  2010年
 
  2011年
 
  2012年
 
  2013年
 
  2014年
 
  2015年
 
  2016年
 
  2017年
 
  2018年
 
  2019年
 
  2020年
 
  2021年
 
  2022年
 
  2023年
 
  2024年
 
 
站内搜索
 
 
 
 
企业邮局
用户名:
密  码:

 
友情链接
中国政府网
国务院国资委网
中国投资协会
长春市人民政府
长春市国资委
长春国兴担保
 
 
 
 
在资本市场与国企改革融合中重估国企价值
发布时间:2025-8-10
 
 

  2024年初,国务院国资委明确提出“将市值管理纳入中央企业负责人业绩考核”。这不仅是资本市场的一项重大变革,更是国资国企改革进入深水区的标志性信号。紧随其后,新一轮“国企改革深化提升行动”全面铺开,其核心目标直指“增强核心功能”和“提高核心竞争力”。一系列密集部署清晰地表明,本轮国企改革已告别规模扩张的路径依赖,转而聚焦以“价值创造”为核心的内涵式增长。在这一背景下,资本市场的角色正在发生深刻嬗变。它不再仅仅是国企的“融资渠道”,而是历史性地被推向改革舞台的中央,转变为推动国企脱胎换骨的“核心引擎”、检验改革成效的“试金石”,以及实现其真实价值的“发现平台”。如何推动资本市场与国企改革深度融合,已成为决定本轮国企改革能否取得实质性突破的关键命题。
  根据财政部公开数据,截至2024年底,全国国有企业(非金融)资产总额已攀升至371.9万亿元,营业总收入达到84.72万亿元,利润总额超过4.35万亿元,各项指标均创下历史最好水平,国有经济战略支撑作用进一步彰显。这一系列成就的取得,离不开资本市场的助力。但长期以来,国有控股上市公司在资本市场普遍存在“估值洼地”现象。这一“价值与价格的背离”,不仅影响了国有资产的账面价值,也制约了国企的资本运作能力。如何通过资本市场进行一场深刻的价值再发现、再评估和再创造,已成为本轮改革的重中之重。国企估值折价,源于市场对国企治理僵化、效率低下的刻板印象,以及传统估值模型无法衡量其战略价值和社会贡献的局限性。破解这一困境,需要国企依托资本市场,从资产定价、市值管理和信息沟通三方面主动作为。
  首先,资产定价需更加市场化。政策已明确要发挥证券市场在国有资产交易定价中的作用,并建立“容错免责机制”,鼓励国企管理者在依法合规的前提下,大胆运用市场化手段进行资本运作。其次,市值管理需主动作为。将市值管理纳入业绩考核,是推动国企从“被动接受估值”向“主动价值经营”转变的革命性举措。国企应善用稳定分红、股份回购、强化投资者关系、开展高协同性并购等工具箱,持续提升内在价值。最后,信息披露需有效传递价值。国企需要改变过去相对保守的信披风格,学会用市场听得懂的语言“讲好自己的故事”,充分展示公司在战略、研发、ESG等方面的非财务信息,让市场全面、深入地理解公司的真实价值。
  任何深刻的变革,都离不开顶层设计的指引。本轮国企改革之所以将资本市场置于核心位置,其背后是国家战略层面对国企功能定位、价值衡量标准以及国资监管模式的系统性重构。从“国企改革三年行动”的收官,到“深化提升行动”的启动,再到“中国特色估值体系”的提出,一条清晰的政策主线贯穿其中,为资本市场深度参与国企改革提供了根本遵循。目前,改革的逻辑已从“三年行动”的“搭框架”,演进至“深化提升行动”的“强功能”。新一轮改革的定位是“以更好服务国家战略为导向的功能性改革”,更强调国企在科技创新、产业引领和安全保障等关键领域的战略作用。这一转变,意味着对国企的评价标准必须升级。“探索建立具有中国特色估值体系”,正是对上述改革逻辑的回应。它旨在纠正资本市场长期以来对国企的估值偏见。传统估值模型难以衡量国企在维护产业链安全、履行社会责任、提供稳定分红等方面的多元价值。
  从顶层设计的革新到市场实践的深化,一幅以资本市场为核心引擎,驱动国资国企迈向高质量发展的宏伟蓝图已然展开。这不仅是一场关于效率和利润的改革,更是一场关乎价值认知、治理模式和发展范式的深刻革命。一个治理更完善、价值更凸显、竞争力更强大的国有企业群体,正在资本市场的助力下加速形成。展望未来,资本市场与国企改革的深度融合将呈现三大趋势:一是混改将更重“质量”而非“数量”,能否带来真正的治理变革和业务协同将成为关键;二是市值管理将成为国企“标配”,围绕价值创造的各类资本运作将更加活跃;三是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国企有望率先实现价值重估,成为“中国特色估值体系”下的价值标杆。
  这场改革,需要各方参与者共同努力。国企应抓住政策窗口期,大胆而审慎地制定资本市场战略;投资者应与时俱进,以新视角重新审视国企的投资价值;监管层则应继续完善制度,在“放活”与“管好”之间寻求最佳平衡,为国企改革营造一个稳定、透明、高效的资本市场环境。



  来源:证券时报

 
     
 
吉ICP备06005413号-1 吉公网安备 22010302000093号